丈夫稱「買房就讓岳父母幫點」被她怒懟:別打我父母養老錢的主意

01
一直以來,獨生子女在婚戀市場上都比較有優勢,很多人在挑選另一半的時候,不管自己是否是獨生子女,也會優先考慮找一個獨生子女做伴侶。
不可否認,大眾對獨生子女最直觀的反應就是:「獨生子女,不存在跟兄弟姐妹爭奪財產的情況,父母辛苦打拚的所有資產最終都是ta一個人的。」
對有些人來說,獨生子女的家庭,第一就是經濟條件好,其次父母有退休金,晚年不會給子女帶去太大的負擔,最後,家庭關係簡單,不會有太多的糾紛,像女人如果找了一個獨生子做丈夫,那麼,姑嫂衝突、妯娌矛盾就很好地避免;而男人若是找了一個獨生女做老婆,就不用擔心「扶哥魔」、「扶弟魔」這類問題。
當然,一般而言,還是獨生子女找獨生子女的居多,畢竟婚姻終是要講究門當戶對,雖說也有一部分是非獨生子女找了一個獨生子女做另一半,但這樣的婚姻能不能「走得長遠」是最需要考驗的問題。
因為,有的人找獨生子女做另一半並不是想要真心實意地過日子,而是奔著利益而去,覬覦對方的家產。
獨生子相對來說還好一點,畢竟男人在感情一事上比較理智,不會輕易被哄騙;至於獨生女們,由於單純善良、識人不清,再加上很容易感情用事,往往是一些別有用心的男人追求的「香餑餑」,在他們眼裡,這樣的女孩子,錢多、人傻、好哄,稍微給點甜就能俘獲芳心,如此,就完全能藉助女方家的資源去「提升」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
遇到這樣的情況,對獨生女來說,是依舊愛情至上,淪陷在伴侶的甜言蜜語中,不斷吸父母的血去「扶貧」;還是拎得清、理智,能守住自己的底線,明白自己的小家只能靠夫妻兩人去努力,不該把自己的辛苦、或不幸歸咎於父母不幫自己,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今天的案例就是一個獨生女的婚姻經歷,之所以把這寫出來,是因為我覺得她和有些被富養的獨生女很不一樣,非但不「傻白甜」,反而清醒又堅韌,理智且有分寸。

02
37歲的許蔓結婚已10年,有一個七歲兒子的她,和丈夫都有一份不錯的工作,雖說兩個人的工資都談不上很高,他們的生活也稱不上富裕,但基本上不缺吃穿,尤其是最近這三、四年,每年還能攢下不少錢。
對於自己當前的現狀,許蔓很是滿意,她覺得一家人只要和和睦睦、過好小日子就可以了,沒必要給自己設定太高的目標、徒增壓力和煩惱,畢竟,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身體才是第一位。
「我這個人雖然獨立、自立,但並沒有很大的野心,有一份自己喜歡的事業,有一個溫暖的家庭,呵呵,只要過得不窮、衣食無憂,父母也都健健康康、好好的,我就心滿意足了!」
許蔓一直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度日,原本她以為生活會按照她的預期繼續平靜又和諧地過下去,誰知,這周二,她和丈夫鬧了一場不愉快,這也是結婚多年,他們的第二次吵嘴。
兩個人爭執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買第二套房子。
許蔓現在住的是一套74平的小兩居,是她在預產期前的三個月,為了能讓孩子生下來住在自己的房子裡,和丈夫買的二手房,雖說房子有點舊,但因為地理位置不錯、配套的還有學校,當初付首付時,不但花光了兩個人多年的積蓄,而且還向朋友們借了十四萬。
說起來,買這套房子時,許蔓和丈夫也吵過嘴。
那時,丈夫聲稱與其找身邊的朋友們借錢,不如找父母們幫下忙,但許蔓就是不同意,她覺得自己和丈夫在一起時,就知道會有吃苦受累的這一天,既然他們不顧「條件的不對等」而依然選擇組建成一個小家庭,那麼,不管多難,兩個人都要咬牙堅持下去,哪能一遇到點困難就想著要啃父母呢?
當然,最主要的一點是,許蔓明白,以婆家的條件來看,根本也幫不上他們,到時無非還是要讓她父母出面,而她一點也不想讓父母去「扶貧」自己的婚姻。

許蔓是獨生女,父母一個在事業單位,一個在老國企,家庭條件還算不錯,至於她的丈夫,偏遠農村出身,兄弟姐妹四個,屬於典型的「鳳凰男」。
當初為了嫁給丈夫,許蔓可是做了父母很久的思想工作,她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信得過丈夫的人品,願意和他一點點努力,一定會拼出不錯的成績證明給父母看,當然,為了讓父母安心,她還承諾,以後婆家幫多少,父母就幫多少,若婆家沒有能力、愛莫能助,她也不會讓父母「破費」。
她想得很簡單:自己的選擇自己要承擔後果,苦也好、累也罷,既然是自己堅持選擇的婚姻、選擇的男人,那麼,不管發生了什麼,都不該讓父母幫著買單。
也正因為此,從結婚一直到買首套房前,許蔓沒開口找父母要過一分錢,更沒接受過父母一分錢,可謂是完全咬著牙陪一無所有的丈夫慢慢拼了出來。
好在丈夫還算理解她,從沒有打她娘家的主意,一直都是悶著頭掙錢。本來許蔓還在心裡讚嘆丈夫「有良心」,誰知,買首套房時,當知道首付還差十來萬,丈夫反對找朋友借錢、而支持向她父母借的做法,頓時讓她心生不滿。
「咱們當初結婚時,我就給你說過,不要以為我是獨生女,就總想著讓我父母幫咱!我陪你一起吃苦可以,但我爸媽沒義務為我們的生活買單,別打他們養老錢的主意!咱們不是說好了嗎,婚後過日子,公婆幫多少,我就會讓我父母幫咱多少,你難道都忘了?」
雖然覺得理虧,但丈夫仍然堅持,稱實在是不得已,還讓許蔓不要那麼古板,畢竟他們只是借錢,又不是不還。
對此,許蔓的態度也非常明確:可以借錢,但借公婆多少,就借她父母多少,而且兩邊父母都要打借條,不然就沒得談。即便是後來父母得知了她的情況,執意要資助十萬塊,也被她嚴厲拒絕。
因為這,許蔓和丈夫在婚後第一次起了爭執,兩個人鬧得臉紅脖子粗,最終,在許蔓的「你要是有良心,咱們就好好過日子,要是有其他的心思,那咱們就散夥」的告誡下,丈夫做了讓步,稱不會再提向父母借錢的事。
兩個人終究是找朋友們借了錢,這才湊夠了首付,買下了現在住的這套房子。

這之後,生孩子、養孩子、還房貸、還外債,許蔓都是靠著和丈夫的努力一點點堅持了下來,她也一直秉承著這樣的觀念:她和丈夫的小家,兩個人共同承擔,至於雙方父母,同等的付出,一視同仁地盡孝。
兒子半歲時,因為婆婆回老家幫小叔子,許蔓也讓母親幫了她半年,後來,看婆婆沒有要再來幫忙的意思,她也沒有接著麻煩母親,而是花錢找了一個保姆照看兒子。
不僅如此,這些年,父母給她錢她依然不要,給小外孫的錢,只要超過兩千,她也是委婉拒絕。
偶爾,面對生活的重壓時,丈夫也會出口感嘆,稱許蔓分得太清,是不是刻意要提防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