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母親的不滿:兒子都是給別人家養的,他結了婚就會忘了親爹娘

2025-05-16     楓葉飛     反饋

一個母親的不滿:兒子都是給別人家養的,他結了婚就會忘了親爹娘

01

父母與子女之間,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關係?特別是子女成了家以後,父母怎麼做才稱得上「有分寸、不干涉」?怎麼做才能讓子女不厭嫌?

這是一個母親發出的疑問。

我媽單位的同事秦阿姨,看見我五一放假回了家,一陣羨慕之後,便是忿忿不平地抱怨,大意就是,她兒子別說能回來一趟了,這幾天連電話都不知道打一個。

秦阿姨的兒子和我一樣,都在省會城市工作,要說離家遠吧,其實也算不上,因為開車回老家,也就是兩個小時左右的車程。

想著或許也是有其他的安排,畢竟前一段時間我所在的工作地因為零散的疫情管控的比較嚴格,我於是勸秦阿姨,等她兒子忙完肯定就會和她聯繫。

誰知,我這話可算是戳中了秦阿姨的肺管子,她冷哼一聲,一臉氣憤,「你可別替他說話了?這大過節的他能有啥忙的?人家可是去丈母娘家了!給他打電話問還回不回來,也是不能問,他毫不猶豫地懟了我幾句,說我管得太寬了……你說我養他到底是圖啥?」

其實,讓秦阿姨生氣的倒不是兒子陪兒媳回了娘家,而是兒子對她的態度。

秦阿姨的兒子結婚了五年,有一個一歲多點的孩子,當初擔心有家庭矛盾,兒子、兒媳執意要請保姆看孩子,為此,秦阿姨只好負責了保姆的費用,也算是給兒子、兒媳出份力。

原本秦阿姨以為既然沒住在一起,也沒有啥矛盾,那兒子肯定會念著她和老伴兒,時不時帶老婆、孩子回來看看,可想不到的是,兒子每年除了過年時,會回老家呆兩三天,其餘時間基本都見不到他的面,但凡過節,他不是出去旅遊,就是陪媳婦回娘家。

秦阿姨思子、思孫心切,有時提出和老伴兒去看看,都是被兒子不耐煩地拿一兩句給打發。

像這一次,也是因為從大年初二過後,一直都沒有再見到兒子,秦阿姨便想著兒子能趁著五一放假回來看一看。未曾想,她在家等了三天,直到看見兒子在朋友圈發了一個陪兒媳、丈母娘逛商場的照片,才知道兒子是去了丈母娘家。

見兒子去了親家那裡,秦阿姨心裡自然是有些失落的,她轉念一想,親家離自己這裡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兒子從親家那裡返程時,也能經過自家,於是她抱著一絲的希望給兒子打了電話,問兒子還能不能抽出時間?如果可以的話,兒子返程時不妨繞個道兒,也回來看一看爹娘。

秦阿姨想得很簡單:既然兒子出來了一趟,親家離自己家又不遠,那兒子看一下自己和老伴兒應該也不會太為難,而且,她和老伴兒也想孫子了,然而,令她想不到的是,兒子不但拒絕了她,而且還不留情面地懟了她:

「媽!你能不能不要這麼多事兒!我這是陪著青青回娘家,哪能再拐回咱家?總不能讓我把給岳父母買的禮品再拿出來一些帶給你和爸吧?你就不能等我有時間的嗎,到時不用你開口,我也會帶著你孫子回家看你和爸!」

沒想到兒子會這樣說,秦阿姨當下心就涼了半截兒,她冷靜了下來後,儘量用平和的語氣告訴兒子:她沒想過禮品的事,兒子若是想回來,哪怕空著手,她和老伴兒也開心;她不是不願意等,只是覺得兒子再回來又該到過年了,因為按照以往的慣例,每年的十一,兒子都會去岳父母家幫著干農活兒,元旦吧,兒子就算沒有出去遊玩,也不會想著回來。

然而,兒子甚至都沒等秦阿姨把話講完,就果斷地打斷了她,「哎呀,媽,你煩不煩!過年回去就過年回去唄,又不是見不著了!我一個做女婿的,好好在岳父母家表現怎麼了?他們不還是會說你和爸教子有方嗎?你以後別再問那麼多了,反正我若是想你和爸,就會打電話!」

接著,兒子便毫不猶豫地掛了電話。

對於兒子的做法,秦阿姨很是心塞,她越想就越是覺得不滿,為什么兒子只是結了個婚,就變得如此不一樣。

「當年他結婚要買房買車出彩禮的時候,對我和他爸那是一個親,有了孫子後找月嫂、保姆吧,對我們也是親得不得了,這下用完我們老兩口了,就變了個臉!這幾年,我不求他能多孝順,他能多打幾個電話、多回來瞧一瞧我就心滿意足了,可是,他給我們打電話的次數和回家的次數,我用手指頭都數得過來,你說說,這像話嗎?他都結婚五年了,每年就只是過年會回來呆個兩三天,其餘的節假日,要麼去旅遊,要麼就是去丈母娘家!一點也想不起你!我算是明白了,這兒子都是給別人家養的,他結了婚就會忘了親爹娘!等孫子兩歲了,我就把每月資助的請保姆的錢停掉,以後,把心思都放在自己和老伴兒身上,絕不會再管這個兒子了!

02

實話講,我個人是覺得,作為一個母親,秦阿姨的要求並不算過分:希望兒子過節放假能回來看一看,想見一見兒子、孫子,這太合情合理了!

她的兒子,即便是一時抽不出時間,也完全能平心靜氣地和老母親說一下理由,好好安慰一下老母親,而不是不耐煩地用幾句話懟到老母親的臉上去,更何況,老母親還承擔了他請保姆的費用。

其實,不光是秦阿姨的兒子,有太多的子女,需要父母出錢或者出力時,是一個態度,一旦不再需要父母、或是覺得父母多餘,就會全然不顧父母之前所做的全部付出,變了另一副面孔。

這種理所應當接受父母的「好」,轉過身就厭嫌父母,覺得父母管得寬、說得多,甚至忘了父母的「好」,真的是為人子女該有的樣子嗎?

很多人總是說,子女長大成了家,父母就不該管那麼多了、不該干涉子女的小家,若不然,很容易讓子女的小家產生矛盾。

的確,作為父母,是不能太過插手子女的事情,畢竟子女是獨立的成年人,有自己的思維和方式,應該有自己的小空間。但如果父母,連讓子女閒暇時打個電話、回家看一看的要求都不能提一提,那麼,這不是做父母的「事多」,而是子女太殘忍。

沒有用到父母時和父母親得不得了,用完了父母就對父母甩臉色這個道理。

其實,生活中,有不少的父母,哪怕被子女傷到了骨子裡,卻依然不忘記付出,就像秦阿姨,生氣歸生氣,但還是願意繼續幫兒子付請保姆的費用,一直到孫子滿了兩歲。

這也是很多子女理直氣壯向父母索取的原因,因為知道父母永遠不會放棄為他們付出、知道父母心甘情願地被他們傷害。

父母與子女之間,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我覺得還是要順其自然地建立關係更好一些,順其自然地接受你的孩子孝順,或者不孝順。

因為如果你的孩子有良心、知感恩,不用你開口,ta都會知道怎麼做,明白要如何維護和你的關係;相反,若是你的孩子根本就意識不到要感恩父母,那麼,你說一句話都顯得多餘,而且,非但不會讓孩子「醒悟」,反而只會讓ta更厭嫌你。

當然,不管孩子孝順或者不孝順,作為父母,到了一定的年紀時,就要停止「毫無保留」地付出,把目光從孩子那裡轉到自己和老伴兒身上,多保重身體、多攢一點養老錢。

當你不再光想著從孩子那裡得到依靠、安全感,而是想著如何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取悅晚年的自己,那麼,你的孩子做什麼、做了多少,對你來說,都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這,才是做父母的最好的分寸。

楓葉飛 • 3K次觀看
楓葉飛 • 7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4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4K次觀看
楓葉飛 • 5K次觀看
楓葉飛 • 3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3K次觀看
楓葉飛 • 6K次觀看
楓葉飛 • 1K次觀看
楓葉飛 • 5K次觀看
楓葉飛 • 5K次觀看
楓葉飛 • 5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武巧輝 • 1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9K次觀看
楓葉飛 • 8K次觀看
楓葉飛 • 3K次觀看
楓葉飛 • 12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