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馬哈蒂爾的一些動向透露出比較積極的訊息。在2018年大選之前,他曾將「炮火」對準柔佛州伊斯干達特區的「森林城市」項目,再次當選首相之後還發表強硬言論,聲稱要禁止外國人購買當地的房產,並限制其入境時間。
而今,馬哈蒂爾的態度卻發生了轉變,改口稱要把伊斯干達特區的面積增加100%。作為伊斯干達特區發展局的掌舵人,馬哈蒂爾決定把柔佛中部的居鑾、動不得哥打丁宜和西部的本珍等3個區都納入進來。他認為這對重振經濟來說尤為重要,馬來西亞應該成為「亞洲之虎」。
根據伊斯干達特區發布的數據,從2006年到2018年底,已經累計吸引投資2853億林吉特(約合4708億人民幣),其中38%是外國投資。而在外國投資里,中資排在第一,其次才是新加坡、美日和西班牙。截至2017年底,中資在特區投資近304億林吉特(約合502億人民幣),新加坡約為212億林吉特(約合350億人民幣)。中資已經超越新加坡,成為這個特區最大的「財神爺」。
馬哈蒂爾聘請的顧問達因則在受訪時聲稱:中馬關係不止建交的45年,而是從馬六甲王朝(即1402年建立的滿剌加國)就建立了友誼,我們在經濟與文化上的聯繫一直都很緊密……我們彼此之間都非常滿意……老朋友之間更要相互保護面子。
針對最受關注的「東海岸鐵路工程」,達因也給出了說法:談判尚未定案,他認為馬哈蒂爾很可能在2019年4月參加「帶路倡議」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給出最後的答案,兩國很可能將達成一致。
馬來西亞媒體2月19日報道稱,馬來西亞外長賽夫丁當天表示,針對「東海岸鐵路項目」的談判已經接近尾聲,對方願意在一定程度上削減200億美元(約合1342億人民幣)的總成本。這與馬哈蒂爾之前的放風比較一致。
在一度決定暫時取消「東海岸鐵路項目」時,他一再強調所有的出發點都是成本。有跡象表明,馬哈蒂爾尋找的是一個「合理價位」。2019年1月1日,馬哈蒂爾接受媒體專訪時否認對華合作的大型工程會引發所謂的「殖民風險」:「葡萄牙從8000英里之外來到馬來西亞,不到2年就開始殖民,而中馬交往了這麼多年,卻從來都沒有殖民。」他還提出了一個底線:對方不虧錢,我們少掏錢。
馬哈蒂爾作為老派人物,非常注重保持強勢的權威,其政策帶有明顯的民族主義,並且信奉保護主義。他決定對一些外資合作項目進行重新審議的出發點是希望將馬來西亞的利益最大化。
事實上,馬哈蒂爾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過「泛亞鐵路」的概念,設想將昆明和新加坡連接起來。但馬來西亞始終沒有找到利用外資項目發展本國經濟的平衡點。馬哈蒂爾擔心的是「東海岸鐵路」的修建並不能讓馬來西亞成為最大受益者,因此發出「繼續推進價值200億美元的項目會令馬來西亞變得很貧困。」
「鐵路外交」只是中馬合作的一個方面,並非決定性因素。馬哈蒂爾出席「帶路倡議」高峰論壇就是為了表達對這一宏偉計劃的支持,並強化這一保證。問題在於,人無信不立。如果簽好的協議都不算數,開了工的鐵路項目都能人為中止,那麼誰還敢在其他方面進行投資?只看短期利益,失去的將是長期利益。如今馬哈蒂爾要大力發展特區,想讓馬來西亞成為「亞洲之虎」,遇到的最大難題恐怕就是信用。讓投資者恢覆信心的最好方式莫過於重啟「東海岸鐵路工程」,按合約辦事。當然,為了照顧一個93歲老人的面子,可以稍稍讓利,但也不能離譜。馬來西亞的時間並不多,一切都在4月見分曉。(完)
註: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創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