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見到娘,沒事哭三場:揭秘「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的原因

2019-02-25     匡彪堂     反饋

作為孩子的媽媽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你去上班了把孩子交給婆婆照料,他表現的十分乖巧,不哭也不鬧。但是如果你帶孩子,孩子就各種哭鬧,一會想要幹這個一會又想幹這個,特別愛折騰,讓人十分的不省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知道原因後紮心了。

昨天有位粉絲朋友在後臺給開心爸爸留言,說了個一直以來困擾她的問題。

媽媽白天上班時,孩子在家裡跟著奶奶可乖了,起床也不磨蹭,吃飯督促上兩三次就好了,就連電視都不多看,有事沒事自己在那裡搗鼓玩具,簡直就是一個「別人家」的乖寶寶。但是這種表現只限於媽媽不在,等到媽媽下班回到家後,孩子的表現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了。

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媽媽幫忙,喝水需要媽媽幫忙端著水杯,吃飯需要媽媽拿勺子來喂,只要不按他的要求去做,就會大哭大鬧,水也不喝了飯也不吃了,最終媽媽只能是妥協。

而且孩子在那裡哭得時候,奶奶還會說:真的不知道你們平時是怎樣帶孩子的,水也不會自己喝,飯也不會自己吃,一點都不乖。你看看孩子和我在一起的時候,什麼問題都沒有,乖的不得了。

這話聽得媽媽好紮心,有心想反駁一下,但孩子的表現就是這樣,媽媽在家和不在家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樣子,完全沒什麼說服力啊。

無獨有偶,開心也是這樣,自從過年跟著開心奶奶回到老家後,每天視頻的時候開心奶奶都要強調這一點:開心自從回來以後,吃飯也好了,作息時間也規律了,人也聽話了。言外之意就是開心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候,飯不好好吃,覺也不好好的睡,還動不動就哭。

不和媽媽在一起,孩子就是個小天使;和媽媽在一起,孩子就變成了小惡魔。同樣的一個孩子,為什麼會有如此判若兩人的表現呢?

其實,孩子的這種反常表現有下面3種原因。

孩子覺得只有媽媽才是可以完全信任的

記得當初看育兒界權威寶典《美國育兒百科》的時候,裡面有一句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媽媽不在家,保姆或者家人告訴你孩子們表現的像個天使時,不要偷著開心覺得孩子終於長大了。孩子並沒有長大,而是他們對別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對於孩子來說,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白天的玩耍,自己出生後就是和媽媽在一起的。嬰兒時期的長時間守護使得他們心中對媽媽是完全的信任。不管是有什麼要求,媽媽都會滿足自己的;哪怕是自己在那裡耍無賴,媽媽也會笑著說這個不乖的小寶貝啊,然後幫著自己去善後;而且,他們還相信,只要自己在 那裡哭,媽媽總是會心軟,會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這是和媽媽在一起這麼長時間,孩子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雖然充滿著孩子氣,但卻是他們做事情的「準則」。

和別人在一起就不一樣了。哪怕是像奶奶姥姥這樣的親人,在他們的眼中也被劃分到了「外人」的行列,充其量只是比保姆啊,隔壁王阿姨之類的人親近一些,但是和媽媽之間是有著明顯區別的。

孩子對於外人就比較敏感了,不知道不瞭解外人的脾氣性格,也沒有像和媽媽一樣,長時間的相處產生了安全感和信任感。這時候的孩子就不敢像在媽媽面前一樣,不敢隨心所欲的胡來,萬一外人生氣了,嚴厲地批評自己一頓甚至是狠狠的揍自己一頓怎麼辦?

所以看上去是黏媽媽,只有媽媽在的時候才各種不乖的表現,其實正是孩子信任媽媽的體現。這時候,媽媽只要繼續像以前那樣,安撫孩子,並且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好了。

孩子覺得媽媽回來了,終於可以釋放感情了

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我們平時在公司在外面,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情都得強忍著,只要一回家,看到爸爸媽媽,看到愛人,這股子心情就一下子釋放了出來......

大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是這樣了。

在媽媽下班之前,孩子對媽媽的想念,以及白天發生的一些事情給他們心情帶來的影響都已經醞釀了一整天,早就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了。 他們有著太多的話想和媽媽說,有著太多的情緒想要和媽媽表達,所以才會出現黏著媽媽的情況。

這時候,媽媽們也不要說什麼,你要懂事,要聽奶奶的話之類的大道理,只要緊緊地抱著孩子,耐心的聽他們把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就好了。如果可以的話,完全可以在這個時候表達對孩子的愛,媽媽知道一天沒見面,寶寶想媽媽了,媽媽也一樣想寶寶了啊,現在沒事了,媽媽下班了,可以陪著你了。

讓孩子把自己的情緒宣洩出來,並且適時的表達出媽媽的愛,這樣就可以了。孩子其實需要的也就是這些,媽媽能夠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話,並且知道媽媽也愛自己。

孩子覺得只有這樣做,媽媽才會像從前一樣的關注自己

對於孩子來說,完全不知道為什麼媽媽會離開自己,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的陪伴著自己。他們只是本能的看到媽媽不管自己了,讓自己和外人在一起生活,完全不考慮自己的想法了。為了能夠讓媽媽的視線再一次停留在自己身上,他們就會有一些反常的舉動。

以前開心小的時候,有段時間是在老家和開心奶奶一起生活的。那時候開心媽媽和開心爸爸隔兩個星期就回去一次,平時在老家開心的表現其實都很不錯,無論是睡覺,還是吃飯,表現的都很乖。但是我們回去後就特別的不老實,最大的表現就是晚上很亢奮,說什麼都不睡,吃飯的時候也是搖頭晃腦,就是不好好吃。

為此開心奶奶不止一次的抱怨:只要你們一回來就把孩子的作息習慣給打亂了,你們走了我們又得適應一段時間了。一開始開心爸爸也是簡單的認為,開心這就是年紀還小,和爸爸媽媽分開有「分離焦慮征」而已,隨著他們長大是會好轉的。 後來自己閱讀了很多心理學著作後才明白,哪裡是什麼分離焦慮,這明明就是想引起媽媽的注意,想讓她們和以前一樣的關注自己罷了。

這時候,媽媽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讓他們感受到媽媽並不是拋棄他,雖然時間少了,但是對他的愛,對他的關注是不會少的,這樣就足夠了。

不管是哪一種原因,我們要做的都是幫助孩子來處理自己的情緒,並且通過擁抱,言語的方式説明他們建立安全感。很多時候,反常的表現只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需求,多給他們一點愛,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成熟。

開心爸爸把這些原因和上面說的那位粉絲說了之後,她沉默了許久,說上班以後自己確實是忽視了孩子的感受,有的時候上班的一些不如意也帶到了家裡面,很可能是這些讓孩子感受到不安全了。接下去的時間,她會抽更多的時間來陪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媽媽的愛。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